天府之國[成語典故]

天府之國[成語典故]
天府之國[成語典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天府之國最早出現在秦朝,指秦國統治的區域,尤其是關中平原。關中這個地方自古就號稱“陸海”、“天府”,尤其在秦朝時期修建鄭國渠之後,一時間更是富甲天下,被古人譽為“金池湯城,沃野千里,天府之國”。 秦末漢初,張良在論證定都關中時說“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史記·留侯世家》)。以上是最早出現的“天府之國”的文字,主要指的是關中平原。 都江堰水利工程建好後,成都平原風調雨順,糧食產量大增。《三國志·諸葛亮傳》中:“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到唐朝成都鼎盛時期李白的一首詩:“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草樹雲山如錦繡,秦間得及此間無。”使成都“天府之國”的地位得以鞏固。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將“秦”與“蜀”比較而對蜀地地位加以確立的詩句,成都因此就取代了關中“天府之國”的桂冠,而獲得了“天府之國”的專利權。

基本信息

詞語辨析

【舉例造句】: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史記·留侯世家》

【拼音代碼】: tfzg

【反義詞】:不毛之地

【用法】: 作賓語;指四川或成都平原。

【英文】:Land of Abundance

【出處】: 《戰國策·秦策一》:“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

史料記載

戰國時期,蘇秦到秦國去遊說秦惠王實行連橫的主張,他對秦惠王說:“大王之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東有餚、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秦惠王不為所動。

作為地區的稱呼最早見於《戰國策·卷三》,蘇秦稱秦惠文王統治的地方為“天府”。

“天府之國”一詞早期出現主要有:

《史記·留侯世家》:“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劉敬說是也。”指關中地區。

《華陽國志》卷三《蜀志》:李冰修都江堰後,成都平原"沃野千里,號為陸海,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這是歷史上名篇諸葛亮《隆中對》中的名句,指成都平原。

由於天府之國原指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的地區,所以歷史上也有個別典籍作為個例在個別時期稱呼部分地區為“天府之國”,如華北北部、江淮、閩中等地區,但都屬於零星用法,如:

《大明一統志》卷一:“京師古幽薊之地,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形勝甲於天下,誠所謂天府之國也。”指華北北部。

保……十年從幸晉陽,除兼給事黃門侍郎,領中書舍人。帝嘗登童子佛寺望并州城曰:‘是何等城?’或曰:‘此是金城湯池,天府之國。’帝曰:‘我謂唐邕是金城,此非金城也。’其見重如此。”指山西太原附近。

代表地區

關中平原

關中平原地圖 關中平原地圖

關中平原(Guanzhong Plain)它介於秦嶺和渭北山系(老龍山、嵯峨山、藥王山、堯山、黃龍山、梁山等)之間。西起寶雞,東至潼關,海拔約323~800米,東西長約350公里,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因在函谷關(後亦稱潼關)和大散關之間(一說在函谷關、大散關、武關和蕭關之間),古代稱“關中”,亦有雅稱“秦中”之說。春秋戰國時為秦國故地,包括西安、寶雞、鹹陽、渭南、銅川五市及楊凌示範區。東西長約350公里,平均海拔約500米,西窄東寬,號稱“八百里秦川”。

渭河平原是斷層陷落區即地塹,後經渭河及其支流涇河、洛河等沖積而成,屬於渭河斷陷盆地帶的關鍵主體部分。這裡自古灌溉發達,盛產小麥、棉花等,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產區。是中國最早被稱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的地方。[4-5]

渭河平原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難攻,從戰國時起就有“四塞之國”的說法,所以漢代張良用“金城千里”來概括關中的優勢勸說劉邦定都關中。戰國時期,蘇秦向秦惠王陳說“連橫”之計,就稱頌關中“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貿,沃野千里,蓄積多饒”,並說,“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這是因為關中從戰國鄭國渠修好以後,就成為了物產豐富、帝王建都的風水寶地。

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地圖 四川盆地地圖

四川盆地(中部是成都平原)聚居著四川省,重慶市的大部分人口。是中國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區域之一。中國著名紅層盆地,中國各大盆地中形態最典型、緯度最南、海拔最低的盆地。位於長江上游地區,海拔500米左右,長江把它和東海一脈相連,它是中國最大的外流盆地。

四川盆地的面積約26萬餘平方千米,占四川省面積的46%。四川盆地西依青藏高原和橫斷山脈,北近秦巴山脈,與漢中盆地相望,東接湘鄂西山地,南連雲貴高原,盆地北緣米倉山,南緣大婁山,東緣巫山,西緣邛崍山,西北邊緣龍門山,東北邊緣大巴山,西南邊緣大涼山,東南邊緣相望於武陵山。這裡的岩石,主要由紫紅色砂岩和頁岩組成。這兩種岩石極易風化發育成紫色土。紫色土含有豐富的鈣、磷、鉀等營養元素,是中國最肥沃的自然土壤。四川盆地是全國紫色土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向有“紫色盆地”的美稱。四川盆地底部面積約16萬多平方千米,按其地理差異,又可分為盆西平原、盆中丘陵和盆東平行嶺谷三部分。

氣候類型

成都平原 成都平原

四川盆地地形閉塞,氣溫高於同緯度其他地區。最冷月均溫5~8℃,較同緯度的上海、湖北及緯度偏南的貴州高2~4℃。極端最低溫-6~-2℃。霜雪少見,年無霜期長280~350天,同緯度上的武漢冬天卻霜雪不斷,盆地位於長江河谷中的長寧全年無霜。 盆地各地夏季始於5月底,夏長4~5個多月,溫度上東高西低,西部夏天溫度較同緯度的上海、武漢等城市偏低3-4度,但濕度較大,所以悶熱難忍,平均氣溫在25℃上下,盆地氣溫東南高西北低,盆底高邊緣低。最熱月氣溫高達26~29℃,長江河谷近30℃。盛夏連晴高溫天氣又造成盆地東南部嚴重的夏伏旱。 各地年均溫16~18℃。10℃以上活動積溫4500~6000℃,持續期8~9個月,屬中亞熱帶。東南部的長江河谷積溫超過6000℃,如綦江積溫超過6100℃,相當於中國南嶺以南的南亞熱帶氣候。盆地氣溫東高西低,南高北低,盆底高而邊緣低,等溫線分布呈現同心圓狀。盆地邊緣山地氣溫具有垂直分布特點,如峨眉山、金佛山海拔升高百米,氣溫遞減0.55℃和0.61℃。峨眉山頂年均溫僅3℃,10℃以上活動積溫586℃,氣候上相當於寒溫帶和亞寒帶。

四川盆地年降水量1000~1 300毫米,盆地邊緣山地降水十分充沛,如樂山和雅安間的西緣山地年降水量為1 500~1800毫米,為中國突出的多雨區,有“華西雨屏”之稱。但冬乾、春旱、夏澇、秋綿雨,年內分配不均,70~75%的雨量集中於6~10月。最大日降水量可達300~500毫米。“巴山夜雨”自古聞名,夜雨占總雨量的60~70%以上。盆地區霧大濕重,雲低陰天多。峨眉山、金佛山是中國霧日最多地區,年相對濕度之高也為中國之冠。盆地年日照僅900~1300小時,年太陽輻射量為370~420千焦耳/平方厘米,均為中國最低值,故有“蜀犬吠日”之說。

自然資源

四川盆地中植物近萬種,古老而特有種之多為中國其他地區所不及。在盆地邊緣山地及盆東平行嶺谷尚可見水杉、銀杉、鵝掌楸、檫木、三尖杉、珙桐、水青樹、連香樹、領春木、金錢槭、蠟梅、杜仲、紅豆杉、鍾萼木、福建柏、穗花杉、崖柏、木瓜紅等珍稀孑遺植物與特有種。在濕熱河谷可見桫欏、小羽桫欏、烏毛蕨、華南紫萁、裏白等古熱帶孑遺植物。 四川盆地的地帶性植被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其代表樹種有栲樹、峨眉栲、刺果米櫧、青岡、曼青岡、包石櫟、華木荷、大包木荷、四川大頭茶、楨楠、潤楠等,海拔一般在1600~1 800米以下。其次有馬尾松、杉木、柏木組成 的亞熱帶針葉林及竹林。 邊緣山地從下而上是常綠闊葉林、常綠闊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寒溫帶山地針葉林,局部有亞高山灌叢草甸。

四川盆地是中國動物種類最多、最齊全的地區之一。據統計,除魚類外,盆地底部共有動物417種,盆地西緣、北緣和南緣山地分別為487種、317種與288種,其中經濟動物均占一半以上。盆地西緣山地是中國特有而古老動物保存最好、最集中的地區,屬於一類保護動物的有大熊貓、金絲猴、扭角羚、灰金絲猴、白唇鹿等。還有珍貴特有動物小熊貓、雪豹、鬣羚、短尾猴、獼猴、毛冠鹿、水獺及鴛鴦、血雉、紅腹角雉、綠尾虹雉、白腹錦雞、紅腹錦雞等。 盆地西緣的平武、青川、北川、寶興、天全、洪雅、馬邊等地,均為中國大熊貓的主要分布區。已設立唐家河、王朗、臥龍(見臥龍自然保護區)、蜂桶寨、喇叭河等7處大熊貓、金絲猴等自然保護區。 酉陽、馬邊、平武等盆地邊緣山地溪溝中的大鯢及長江、金沙江中的中華鱘、白鱘也為四川所特有,均屬國家保護動物。

礦產資源

四川盆地有煤、鐵、天然氣、石油、鹽、芒硝、石膏、磷、鋁、硫、銅、錳、金、石墨、汞等礦產資源,其中天然氣、芒硝為中國之冠,並有中國重要的鍶礦。川東北是世界最大的天然氣富集區之一,川中和南充等地鹽岩礦儲量很大。

成都平原

地理概況

天府之國 天府之國

成都平原,中國西南地區最大平原、地勢平坦、水域遍布,河網縱橫、物產豐富,是中國最大芒硝產地,平原由岷江、沱江、青衣江、大渡河沖積平原組成。總面積23000平方公里。是長江流域有名的魚米之鄉。因該平原地區主要為成都市所轄區縣,故稱成都平原。其中成都市區位於平原東部。

成都平原地形好,氣溫高於同緯度其它地區。最冷月均溫5℃~8℃。

土壤以紫色土為主,土壤中富含多種礦物質,該地區農業較為發達,後來,由於長期種植水稻,部分土壤成為水稻土。

成都平原是西部最富饒的廣闊平原,位於龍泉山和龍門山、邛崍山之間,北起,南到樂山五通橋,總面積約22901平方公里秦代就修建起來的都江古堰如巨手般呵護著她,四姑娘山是它堅強的脊樑。它擁有肥沃平坦的綠野平原和幾千年的時空傳承。

河流

平原內的河流有流經廣漢、金堂縣的沱江;經過都江堰、新津的岷江;從都江堰分流經溫江到武候區到華陽的江安河;從都江堰完善內鏈分流經郫縣到成都的清水河;從都江堰分流經彭州到青白江區的青白江;從都江堰分流經郫縣三道堰經金牛區流入成都市區的錦江等。成都平原很多河流的源頭都可以追溯到都江堰的岷江。沙河、府南河為錦江的分支,清水河注入錦江;錦江與江安河在華陽匯合形成府河,府河在彭山重新注入岷江。

氣候條件

成都平原地屬亞熱帶季風氣候,以紫色土為主,主要種植水稻,棉花。在都江堰以下的岷江等河流的灌溉下在亞熱帶濕潤的季風氣候使得成都平原年平均氣溫大約為18℃,年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年雨天平均約300天,多霧是中國陰雨天氣最多的地區之一。但因平原鄰近川西高原山地,深受山地下沉的冷空氣的影響,加之平原河水大多來自西部高原山地的冰雪融水。同時,平原上地勢低洼的古河道地區,地下水位高,土壤冷濕。故成都平原無論氣溫、水溫和土溫均較低,熱量條件較之四川盆地其他地區稍為遜色。

經濟環境

今日成都 今日成都

成都平原的氣候類型為亞熱帶季風氣候,以紫色土為主,主要生產水稻。物產最為富饒的地區之一,也是整箇中國西部唯一一片一直保持較高發達的地區,被譽為“天府之國”。從兩漢一直到唐宋時期,成都平原的蜀繡、蜀錦、藤藝、竹器、漆器等奢侈品營造工藝一直處於高度發達狀態。在北宋時期,成都平原還出現了世界上第一種紙質貨幣——“交子”和銀行機構——錢莊。

狹義的成都平原僅指以都江堰為頂點、以成都市區為中心的岷江、沱江衝擊扇形平原。

在都江堰以下的岷江等河流的灌溉下,這片平原水患、旱災較少,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經濟發達,被譽為“天府之國”這片平原水患、旱災較少,區位優勢較明顯 。

成都街頭 成都街頭

成都平原耕地集中連片,土壤肥沃,河渠縱橫密布,屬典型的水田農業區 農作物一年兩熟或三熟 是中國重要的水稻、棉花、油菜、小麥、柑橘、柚子、茶葉、藥材、蠶絲、香樟產區,有“天府之國”的美稱。其中水稻、小麥和油菜產量高而穩定,是四川和全國著名的商品糧、油生產基地。是中國最大的芒硝產地,常年提供的油約占四川全省的五分之一至五分之二,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區。

2008年,《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評選”十大新天府”活動,推出了31處中國最適宜居住的“新天府”候選地。這些地區環境優美、衣食無憂、生活幸福。最終十個地方脫穎而出,被該雜誌評為“十大新天府”,其中作為老“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高票當選榜首,領銜“十大新天府”,其餘九個則都是新鮮面孔,都是首次被推為“天府”的地區,但無一例外都是自然條件好、物產豐富、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這是個地區分別是:成都平原、嘉南平原、伊犁河谷、膠東半島、閩南丘陵平原、雅魯藏布大拐彎、三江平原、呼倫貝爾、蘇北平原、寧夏平原。

1、成都平原

1.1 歷史典故

稱為“天府之國”乃是因為天府原是一個官職,主要掌管人間珍寶。後來,秦朝時蜀郡“省長”李冰及子二郎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後,有了成都平原的富庶,“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糧食供給基地和賦稅的主要來源,再加上盆地在冷兵器時代具有易守難攻的特殊戰略地位,因而避免了歷史上很多次戰爭的破壞,得到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

歷史上許多有眼光的戰略家,如張良、諸葛亮等都把四川當作可以立國的根基之地。唐朝中期和晚期,關中發生戰亂時,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是選列四川成都避亂。六十多年前的抗日戰爭,蔣介石更是應了一句讖語“勝不離川,敗不離灣”。雖然國共合作的武裝力量打敗了日本侵略軍,但得勝的國民黨政府卻在最後敗逃於台灣,人算不如天算。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這是歷史上名篇《隆中對》中的名句,作者諸葛亮之所以協助河北人劉備得以稱帝,恐怕也與讖語“勝不離川”相關吧。三國時候,劉備率一支打打逃逃的烏合之眾,卻能夠保全實力,在蜀地三分天下,莫不與四川這個獨特的地理位置有關。

再說近二十年發生的事情,四川民間有句話叫“要吃糧,找紫陽”,更是說明了四川的長足發展是有歷史淵源的。當今,只要四川首腦和廣大四川人民能夠順應這個淵源,天府之國將仍然是古往今來的富庶之地。

1.2 美麗四川

四川素稱“天府之國”,既有山川俊美的自然風貌:地勢多樣,青峰競艷,丹壑爭流;又有秀冠華夏的歷史人文:巴蜀文化源遠流長,名人文豪競相輩出。在這裡,自然、人文與社會風俗多種景觀相生相依,情景交融,造就了得天獨厚、品位極高的天府之國。

天府原本是一種官職的名稱,他是為“天子”掌握“府庫”的官員。這個官職在周天子時設過。那時生產力落後,天府這個官管的東西都稀奇、珍貴,如錢財米糧,金銀珠寶、圖書文冊等等,一國之中凡有油水的他都管完了。

但是“天府”最早指的不是四川,而是八百里秦川腹地的秦國。發明者就是著名的縱橫家蘇秦;這個靠“頭懸樑、錐刺股”、“學而優則仕”的人物跑到秦國去討好秦王說秦國強大呀:農業發達、經濟繁榮、軍事強盛;毫無疑問應該像一個什麼什麼……他一下找不到合適的詞來形容,於是找出“天府”二字。說秦國真乃“天府之國”也。

1.3 天府之國為什麼在成都

為什麼經過2000多年後,天府之國由北向南遷移到成都了呢?有以下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中國古帝王在北方犯下了兩個不可饒恕的錯誤。大家知道,經過春秋戰國,秦統六國。當時人口大概一億多,而且女比男的多得多。在這種情況下,秦始皇沒有實行休養生息,反而派遣大兒子扶蘇和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到北疆戍邊。同時徵集民夫30萬築長城,又征50萬民夫修阿房宮、征70萬民夫建驪山秦陵。這就造成了兩個嚴重的問題:一是人口中男性短缺,(計畫生育提前了2000多年),生育跟不上;二是大興土木,造成北方水土流失。如阿房宮一燒就燒了三個月,想想1989年大興安嶺一把火只燒了27天,就已經燒掉了56萬公頃的森林面積。水土流失必然導致土地貧瘠,現在去看看黃土高坡就知道了。

而另一方面反之在成都,第二任蜀郡太守李冰(第一任是張望,只會打仗)修建都江堰為成都平原的農業生產作出了重大的貢獻。隨後三國時的孔明獎勵農耕、發展生產、興修水利等等這對成都平原的農業是一次重大的推進。境內達到了“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昇平現象,使天府之國的名聲得以傳播。到唐朝成都鼎盛時期李白的一首詩“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草樹雲山如錦繡,秦間得及此間無。”使成都“天府之國”的地位得以鞏固。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將“秦”與“蜀”比較而對蜀地地位加以確立的詩句,成都因此就取代了秦國“天府之國”的桂冠,而獲得了“天府之國”的專利權。

1.4 自然資源

這裡地形舒坦。她擁有西部最富饒的廣闊平原,位於龍泉山和龍門山、邛崍山之間,北起江油,南到樂山五通橋,行政上包括成都市、德陽市、綿陽、樂山、眉山等地,總面積22900平方公里,總人口2798.6萬(2004年),占四川省人口的36%,核心區達到了1000人/平方公里以上。秦代就修建起來的都江古堰如巨手般呵護著她,四姑娘山是她堅強的脊樑。亞熱帶濕潤的季風氣候給了她年均18℃的氣溫,以及每年1000毫米以上的降水量。她擁有肥沃平坦的綠野平原、舒適宜人的氣候條件、豐富綿亘的水渠河川和幾千年的時空傳承。

1.5 風景宜人

這裡美景如畫。風景秀麗的龍泉山如蛇亘東方,靜謐清淨的武侯祠滿懷著思念,煙霧繚繞的青羊宮充盈著虔誠,清幽的青城山上依然可尋仙風道骨,俊秀的峨眉山前依然還聞寥寥梵音。這裡的江山不僅有江南的嫵媚,更有西部的豪情,貢嘎山、四姑娘山如巨人般守衛著她,長江、嘉陵江滔滔河水逝者如斯。“九天開出一成都,千門萬戶入畫圖”,詩仙李白走遍神州,他的讚嘆為天府之國的山水平添了一分書卷氣。

1.6 人才輩出

這裡文明繁榮。3000年前三星堆人的浩蕩遷徙揭開了這片土地萌動的序幕,金沙人盛大的祭祀昭示著這片土地文明的繁榮。自古文人多入川,浣花溪畔還流傳著卓文君的逸事,薛濤箋上的詩篇還散發著芳香,杜甫久居的茅屋依然掩映於竹林,李白行吟的瀟灑隨錦江水涓流至今。元稹、岑參、黃庭堅、陸游來過這裡,司馬相如、王褒、揚雄、陳子昂、李白、蘇東坡三父子、吳玉章、李劼人、張大千、郭沫若、巴金生於斯地,他們是天府之國奉獻給中華文化的傑出人物。

這裡生活閒適。她的寬容與休閒被西方人目睹,送給了她“東方伊甸園”的桂冠。常常是天下饑荒四起、餓殍千里的時候,這裡卻是旱澇保收、衣食自足。成都人民感恩著上帝的眷顧,眷戀著一杯清茶的閒適生活。總有一天,當外面世界疲憊的眼神投向這裡的時候,就會懂得什麼是生活的真諦。

1.7 天府美食

擔擔麵 擔擔麵

名小吃從各色小面到抄手、包餃,從醃鹵佳肴到涼拌冷食,從鍋煎蜜餞到糕點湯元,品種繁多。 麵食類名小吃有擔擔麵、宋嫂面、鍾水餃、龍抄手。更有象嗨吃團、拉手網等的團購美食將成都消費帶入了一個更時尚的階段。

1.7.1 擔擔麵

擔擔麵原為過去在夜晚挑擔沿街叫賣的各種小面,雖然現多坐店經營,仍習慣稱為擔擔麵,擔擔麵調料十分考究,用花椒、紅油、醬油、芽菜末、醋、味素、蔥等作調料,麵條煮好盛於碗內後,再加上碎肉紹子,味道鮮美可口。

擔擔麵中最有名的又要數陳包包的擔擔麵了,它是自貢市一位名叫陳包包的小販始創於1841年。因最初是挑著擔子沿街叫賣而得名。過去,成都走街串巷的擔擔麵,用一中銅鍋隔兩格,一格煮麵,一格燉雞或燉蹄膀。現在重慶、成都、自貢等地的擔擔麵,多數已改為店鋪經營,但依舊保持原有特色,尤以成都的擔擔麵特色最濃。

1.7.2 宋嫂面

宋嫂面是成都仿製宋朝汴梁人宋嫂作法,將魚肉、芽菜、香菌等製成魚羹作紹子加面中,其味鮮美無比,稱為"宋嫂面"。

1.7.3 鍾水餃

鍾水餃分為紅油水餃和清湯水餃兩種,紅油水餃皮薄餡嫩,以紅醬油、糖、蒜泥等混合為調料,味美爽口;清湯水餃清鮮味濃,細嫩化渣。

1.7.4 紅油抄手 

乃是四川成都著名小吃。以麵皮包肉餡,煮熟後加清湯、紅油和其它調料即可食用。此種小吃柔嫩鮮美,湯汁微辣濃香。抄手是四川人對餛飩的稱呼,餛飩在全國各地均有製作,紅油抄手是最為著名的品種之一。

1.7.5 成都的湯圓

遠近聞名,最具代表性的是賴湯 、郭湯 。賴湯 與郭湯元都有上百年的歷史,至今老成都對它們仍津津樂道。

賴湯 不渾湯,不沾牙,筋絲好,皮薄心子香。心子以黑芝麻、雞油酥、洗沙心子最有名,再加以小碟白糖芝麻醬蘸吃,更覺香甜滋潤。

郭湯 心子除白糖、雞油外,還加入各種蜜餞。一碗湯元四個,每個心子不一樣,味道也個個不同。

此外,三合泥以甜軟、熱燙、亮油聞名;還有鮮花餅、葉兒粑、珍珠 子、蛋烘糕也十分有名。饊子、油茶、蒸蒸糕、發糕、麻花、馬蹄糕、三大炮、糖油果子、涼粉、涼麵、肥腸、肥腸粉、豌豆粉、小籠包子等經濟實惠,價廉物美,深受人們歡迎。

1.7.6 其它小吃

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

成都還有富有麻辣川味的小吃,如怪味雞塊、怪味兔肉、涼拌肚條、夫妻肺片、麻婆豆腐等。怪味用紅油、花椒粉、窩油、麻醬、白糖、香油等十幾種調料配製而成,香味濃烈,味中有味。

夫妻肺片、麻婆豆腐因其麻辣鮮香、色澤金紅髮亮而深受人們歡迎,蜚聲巴蜀,名播四方。

老成都最有名的牛肉市在皇城壩,所賣牛肉有氂牛、水牛、黃牛。肉食中牛肉雖不似豬肉那樣在老成都人的菜譜中變出諸多花樣,卻也品種不少。醃鹵攤上有滷牛肉牛尾麻辣牛肉干,家常菜有牛肉末炒芹菜、牛肉豆腐、牛肉麵、蘿蔔燉牛肉等等,別有一番風味。飯館裡乾炸牛排、牛肉大元、燒牛肚梁,都是席上的大菜。牛肉在成都名小吃里也占有一席地位。治德號小籠蒸牛肉,肉火巴味美。

三義園牛肉焦餅,是個姓曹的啞巴創作的。他和另外兩人合夥做牛肉焦餅生意,店名取劉備、張飛、關羽桃園三結義之意。他做的焦餅用牛油起酥的燙麵做成皮子,鮮黃牛肉剁碎做餡,顏色金黃,外焦里嫩,真是“焦餅煎時滿街香”。

醃滷製品中的“王胖鴨”、“片皮掛爐雞”等也無不令人流連。不僅僅是成都的大街小巷,走出成都,徜徉於川西壩子的每個縣城,每一小鎮,無一不有自己獨特精製的名小吃美食品。真讓人涎羨不已,讚不絕口。

嘉南平原

2.1 概述

嘉南平原北起彰化縣濁水溪南岸,向南至高雄縣高屏溪(下淡水溪)西岸,東以阿里山山系及其餘脈丘陵為屏障,西濱台灣海峽,呈棗核形。南北長180公里,東西最大寬度約50公里,面積455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727人/平方公里,是包括彰化、雲林、嘉義、台南等縣市的濱海平原,海拔均低於100米,為台灣第一大平原。

台灣嘉南平原 台灣嘉南平原

嘉南平原由大肚溪、濁水溪、曾文溪等河流沖積物堆積組成,平原內地勢平坦,幅員廣闊,溪渠、水庫、水潭交錯。瀕海地區多鹽田和養魚池,縱深多為水網稻田。

2.2 氣候特點

嘉南平原主體為嘉義縣市、台南縣市以及雲林縣和彰化縣。地跨北回歸線,夏天7、8月間平均氣溫達到33℃左右,冬季1、2月平均氣溫在16℃上下。年降雨量1500-2500毫米,多集中於6至8月間。四季樹木蔥蘢,農作物南部一年三熟。

2.3 耕地

平原中耕地面積約3250平方公里,占全省耕地總面積35.2%,素有“台灣穀倉”、“東方糖庫”之稱。平原上溪流密布,其中曾文溪長達138公里,是台灣第四大河流。80年前興建的嘉南大圳和烏山頭水庫(即珊瑚潭)解決了嘉南平原2/3的農田灌溉,嘉南平原從此沃野千里,現在也是台灣農業最盛、人口最密、經濟最繁榮的地區之一。

2.4 農業

嘉南平原雖經過300多年的開發,但生態環境保持良好,農林漁業資源豐富,農業依舊占主導地位,稻米、柑橘、甘蔗等產量位居台灣前茅,生態農業、園林花卉等也處於領先地位。人文景觀多樣,地方文化傳承有序,生活悠閒,民風質樸。在2007年台灣23縣市幸福指數調查中,嘉義市、台南市分別列第四和第五位。

伊犁河谷

3.1 概述

俗話說:“不到新疆,不知中國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

素有“塞外江南”之美稱的伊犁是中國西部最富饒的土地之一。這裡降水充沛,氣候宜人,風景秀麗,資源雄厚,物產豐富。既有雄美、壯麗的雪峰、冰川,也有俊秀、迷人的河川;既有恬靜悠然、肥沃廣袤的草原,又有人神共織的農耕大地。美麗的自然風光、濃郁的民族風情、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巨大的工農業發展前景,日新月異的經濟建設共同造就了這片神奇的土地。

3.2 地理位置

伊犁 伊犁

伊犁河谷位於中國天山山脈西部,三面環山,地處80°09’-84°56’E,42°14’-44°50’N。北與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接壤,東與塔城地區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毗鄰,南和阿克蘇地區的拜城、溫宿縣連線,西與哈薩克斯坦共和國交界,是古絲綢之路的北道要衝,地域優勢十分突出。

3.3 面積人口

伊犁河谷東西長360公里、南北最寬處75公里,面積5.64萬平方公里。隸屬於伊犁哈薩克自治州,轄伊犁州8縣1市以及兵團農四師和21個團場等單位。人口232.56萬,人口密度為42.1人/平方公里,其中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67.38%。

3.4 氣候

伊犁河谷氣候溫和濕潤,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0.4℃,年日照時數2870小時。年降水量417.6毫米,山區達600 毫米,是新疆最濕潤的地區。伊犁河谷自然條件優越,農、牧業發展優勢顯著,農畜產品豐富。天然草場總面積約2000多萬公頃,森林面積18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6.69%。

3.5 礦產資源

伊犁河谷的礦產資源極具開發潛力。目前已發現礦種9類86種,其中鈹、白雲母、鉀長石儲量居全國之首,銅、金、硫鐵礦、鈷等23種礦產儲量居新疆之首,煤炭遠景儲量約為4771億噸。伊犁河谷擁有新疆境內流量最大的河流——伊犁河、海拔最高的高山湖泊——賽里木湖。伊犁河是一條重要的國際性河流,發源於新疆天山西段,其中、下游流經哈薩克斯坦匯入巴爾喀什湖,年徑流量約381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為705.25萬千瓦。

3.6 經濟發展

伊犁河谷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日新月異。2006年國民生產總值162.08億元,居全疆14個地州市第5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居全疆第12位,其產品出口42個國家和地區,是自治區最重要的糧食、油料、畜牧、甜菜、亞麻、水果生產基地。

3.7 旅遊資源

伊犁河谷雪峰巍峨、冰川瑰麗、草原無垠、林海蒼茫。自然景觀記錄了歷史的腳步,人文古蹟融合了多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特色分明,優勢顯著。以那拉提、唐布拉、庫爾德寧為中心的草原風情游;以伊寧市、伊寧縣、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霍城縣為主的伊犁河谷休閒遊;以將軍府、鐘鼓樓、靖遠寺、聖佑廟、八卦城為主的文物古蹟游;以霍爾果斯口岸、木扎爾特口岸為主的跨國邊境游,散發著無窮的魅力,吸引中外遊客。

在這裡,你不僅可以尋訪到《天山景物記》中描述的奇妙“仙境”,也可以領略戈壁的荒涼之美,更可以體會到綠洲特有的細膩風光和濃郁的民族風情;集現代文明和完美自然於一身的伊犁正向世人展現出她神聖、神奇和無窮的魅力。

膠東半島

這個與日本和韓國具有良好承接性的區域,有著潔淨的氣候和環境,無論是陽光或者細雨中,走在那些時尚和精緻的建築與街道當中,就會自然體會到生活在這個區域的優越。

青島 青島

山東半島也稱膠東半島,是中國最大的半島,位於山東省東部,突出於黃海、渤海之間,隔渤海與遼東半島遙遙相對,傳統是以膠萊河為界劃分的,現在的山東半島還應包括淄博、濰坊、東營、日照,該地區土地面積6.6萬平方公里,人口3648萬。

山東半島海岸蜿蜒曲折,港灣岬角交錯,島嶼羅列,是華北沿海良港集中地區。膠州灣的青島、芝罘灣的煙臺、威海灣的威海、石島灣的石島和龍口等均為中國著名港口。山東半島屬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年降水量約60%集中於夏季,且強度大,常出現暴雨。降水年均相對變率約20%。年均相對濕度在70%以上。山東半島主要海港有青島、煙臺、威海、龍口、石臼港、日照。

4.2 氣候宜人

膠東半島三面環海,氣候良好,四季分明,由於受海洋的影響,與同緯度的內陸相比,氣候溫和,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在溫度方面,半島西部高於東部,北部高於南部,沿海高於內陸,其中萊州、平度、蓬萊、龍口是高溫區,年平均氣溫12.0-12.6℃。其降水量在東部地區較多,西部的大澤山、萊州、龍口、招遠、蓬萊的降水量較小,在676.4毫米左右。日照量從半島東部沿海向西北丘陵山地呈遞減狀態,西北的大澤山、龍口、蓬萊等地多達2834.4小時。該區氣候舒適,威海已兩次榮獲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範例城市,煙臺獲得聯合國人居獎和最佳中國魅力城市 ,青島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獎,榮成市城市綠化和生態環境建設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優越的氣候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更使得半島地區成為著名的旅遊勝地。

4.3 海岸線

這裡的海岸線是綿長曲折的,在無數遊人忘情地徜徉在濱海場所放鬆身心的時候,會不自覺地發現,那些因海洋而生的各種魚、蝦、貝,正豐富著全中國人的餐桌,並提升著人們的生活品質。

4.4 果鮮味美

由於特殊的丘陵地形和氣候,膠東半島還盛產水果,比如蘋果、梨、桃、杏、柿、葡萄、櫻桃、山楂等。不少水果風味獨特、品質是國內其他城市的水果無法比擬的,比如平度大澤山的葡萄、煙臺的紅富士蘋果、萊陽梨,無不馳名全國。其中膠東半島地區釀酒葡萄栽培面積最大、品種特優,著名的張裕、威龍、華東酒廠都在這個產區,王朝、長城在此區也有葡萄基地,煙臺是國際葡萄·葡萄酒局認定的亞洲唯一“國際葡萄·葡萄酒城”。

4.5 民風樸實

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和特殊生活環境的薰陶,膠東人具有勤儉節約、吃苦耐勞、不甘落後、不怕困難的美德,它們以勤勞質樸、豪爽熱情、誠實守信的性格,形成了獨特的地方個性,使整個膠東地區都充滿了熱情和活力。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這裡的人民勤勞、奮進,這裡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充斥著傳統與現代的融合。閒暇時光,約上三五好友,喝著啤酒,吃著海鮮,吹吹海風,聽聽濤聲,或者開車去野外,爬爬山,體驗一下農家樂,便會覺得,愛上這裡沒有理由,幸福的生活不言而喻。

閩南丘陵

5.1 概述

閩南丘陵平原地處福建東南沿海,東臨台灣海峽和金門諸島,包括廈門、泉州、漳州市,總面積25536.3平方公里,人口1381.52萬,人口密度約541人/平方公里。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年均溫21℃,年降水量1100-1700毫米;作物可一年二熟或三熟。

5.2 氣候

閩南丘陵平原(福建廈門、漳州、泉州) 閩南丘陵平原(福建廈門、漳州、泉州)

丘陵、河谷、盆地錯落其間,海岸線曲折,擁有較長的海岸線和眾多優良港口。廈門港位居世界貨櫃百強港前50名。泉州市海岸線總長421公里,占全省的12.7%,湄洲灣南岸的肖眉港、尾港是世界不多的天然良港。漳州平原土地肥沃,光熱資源豐富,加上雨量充沛,堪稱“閩南大溫床”,是發展大農業的理想基地。

5.3 農業發達

這裡是全國農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也是全國最大的綠色食品基地。糧食以稻穀為主,經濟作物有甘蔗、花生、黃麻等,果品香蕉、蘆柑、荔枝、柚子、鳳梨最負盛名。漳州是著名的水果之鄉;廈門同安縣是全國龍眼生產基地縣之一,集美區為蔬菜基地;泉州永春蘆柑、安溪烏龍茶馳名海內外。水產資源豐富,盛產牡蠣、蟶、蛤、螺、海帶、紫菜等貝、藻類200多種,沿海灘涂還養殖對蝦、鰻魚等。

被稱為“閩南金三角”的廈門、泉州、漳州對外交往歷史悠久,現在也是福建省經濟最具活力的核心區域。三市GDP占全省GDP總量的一半多,人均GDP高於全省平均水平且增長速度較快。

5.4 自然生態

生態環境質量良好。森林覆蓋率廈門為42.6%,泉州為58.7%,漳州為62.4%。空氣品質達到或優於二級標準,泉州市區空氣品質一、二級優良天數357天,占總天數的97.8%。是環境質量較好的地區之一。

自然人文資源豐富。廈門鼓浪嶼區為著名旅遊、療養地,南普陀寺久負盛名。泉州素有“海濱鄒魯”、“世界宗教博物館”等的美譽。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泉州宋元時為全國最繁盛的海內外商貿中心。漳州薌劇、木偶等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福建土樓正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雅魯藏布大拐彎

6.1 概述

雅魯藏布大拐彎地區,即雅魯藏布江下游的水系通道地區,包括雅魯藏布江最大支流帕隆藏布、尼洋河、金珠藏布以及察隅河地區。行政範圍即林芝地區,包括林芝縣、米林縣、工布江達縣、波密縣、察隅縣、墨脫縣和朗縣,總面積114585.3平方公里,總人口14.6萬,人口密度為1.22人/平方公里。全區耕地面積(不算墨脫)至少在26萬畝以上。

雅魯藏布大拐彎地區是喜馬拉雅山和北面的念青唐古拉山,中間的岡日戈布山和東側的橫斷山脈交會複合的地區,區內地形主要是高山峽谷、河谷平原、山間盆地和湖盆。

雅魯藏布大拐彎地區是“西藏的江南”,這一地區的氣候主要是受雅魯藏布大拐彎水汽通道的影響,是高原上受海洋性氣候作用的地區,年降水量可達到1000毫米左右,因此觸目可及之處都是綠色。中國第三大的林區就在這裡。

這裡具有獨具特色的海洋性冰川,擁有青藏高原最大的冰川群,冰川共有42個,中國三大海洋型冰川中,有兩個就發育在波密縣境內。

6.2 獨特氣候

林芝 林芝

在高山峽谷和海洋性氣候的作用下,大峽谷地區的山地垂直自然帶十分豐富,是世界上山地垂直分布最齊全的地區,共有熱帶到寒帶的9個垂直自然帶,比貢嘎山還多一個自然帶。

6.3 大峽谷

這裡的風光十分優美,易貢湖、然烏湖都是最迷人的盆地湖泊。這裡還是我國最重要的少數民族聚居地之一,墨脫的門巴族、珞巴族、察隅的僜人,都是大峽谷特有的少數民族。

雅魯藏布大峽谷是世界第一深大峽谷,蘊藏著巨大、豐富的水能資源。雅魯藏布江在我國境內河流長度居全國各河流中的第6位,流域面積240480平方公里,居全國第7位,年徑流量達1654億立方米,僅次於長江和珠江,排在第3位。全流域水能蘊藏量高達11348萬千瓦,其中幹流的水能蘊藏量為7912萬千瓦,只小於長江,居全國第2位,而單位流域面積和單位河長的水能蘊藏量都居全國各大江大河的首位。雅魯藏布江下遊河段,江水在峽谷中奔騰咆哮,直瀉而下,十分壯觀。如果建設水電站的話,發電能力是三峽的2.5倍,投資卻比三峽低得多,又沒有移民、生態、戰爭災難等問題。

西藏江南的江南

麥克馬洪線問題在雅魯藏布大拐彎地區是無法迴避的。被劃在麥克馬洪線之外的印控地區包括察隅縣的南部、墨脫縣的南部和錯美縣南部。這一地區地處喜馬拉雅山南麓,海拔下降到1000-2000米甚至幾百米,有印度洋暖風的滋潤,暖濕多雨,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大的地區之一,屬亞熱帶氣候,土地極其肥沃,能夠生長鳳梨、香蕉、甘蔗、茶葉、三季稻、水稻和旱稻等熱帶水果和作物。這一地區自然景觀奇異,礦產豐富,比西藏任何地方都更富饒,是“西藏江南的江南”。畫在中國地圖上、實際卻在印度控制下的土地有9萬多平方公里,相當於浙江省的面積,也相當於3個台灣的面積。這一爭議地區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雅魯藏布大拐彎地區是最潔淨、最優美的地區,是熱帶、亞熱帶資源最豐富,動植物、菌類最多的地方,是可持續發展的儲存基地。這裡人口稀少,生產潛力巨大,是西藏唯一的香格里拉之地。

三江平原

7.1 今日北大倉

昔日“北大荒”、今日“北大倉”——三江平原位於黑龍江省東部,北起黑龍江、南抵興凱湖、西鄰小興安嶺、東至烏蘇里江,行政區域包括佳木斯市、鶴崗市、雙鴨山市、七台河市和雞西市等所屬的21個縣(市)和哈爾濱市所屬的依蘭縣,境內有52個國有農場和8個森工局。總面積約10.89萬平方公里,總人口862.5萬人,人口密度約為79人/平方公里。

7.2 三江平原

河流縱橫的三江平原 河流縱橫的三江平原

三江平原的“三江”即黑龍江、烏蘇里江和松花江,三條大江浩浩蕩蕩,匯流、沖積而成了這塊低平的沃土。這裡雖然緯度較高,年均氣溫1℃-4℃,但夏季溫暖,最熱月平均氣溫在22℃以上,年降水量500-600毫米,集中在6-8月,雨熱同季,適於農業(尤其是優質水稻和高油大豆)的生長。區內水資源豐富,總量187.64億立方米,人均耕地面積大致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5倍,在低山丘陵地帶還分布有252萬公頃的針闊混交林。

烏蘇里江邊的東方第一哨,是我國迎接太陽升起的“華夏東極”。饒河、同江是我國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赫哲族的集中居住地。歷史上,三江平原曾經是以狩獵和捕魚為生的滿族、赫哲族的生息之地,直至新中國成立前,依然人煙稀少,沼澤遍布,故有“北大荒”之稱。20世紀50年代以來,先後有14萬轉業官兵和45萬知識青年“屯懇戍邊”,昔日“棒打獐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的荒蕪景象,才漸至今日“北大倉”——國家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年總產量達1500萬噸,商品率更是高達70%!

現在,三江平原環境狀況保持良好,廣大林區、農村和大部分農場的大氣質量均屬清潔級水平;除部分河段外天然水質良好。天然沼澤濕地面積尚有134.7萬公頃,是珍稀水禽的重要棲息地和繁殖地,已建成6個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其中3個被列入了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7.3 現代化農業

三江平原的收穫季節最讓人嚮往,在廣袤的田野上,渠道縱橫、農機轟鳴、稻花飄香、麥浪滾滾,一個個領先全國機械化水平的現代化農場,生機勃勃,忙碌而殷實。冬日的三江平原又是寂靜、閒適的,冬季有多么漫長,農閒就有多么漫長。在這片無數知青奉獻了青春和汗水的土地上,已有10個沿江縣市作為一級口岸面向東北亞開放,生活安逸、祥和的老百姓開始夢想著更美好的未來……

呼倫貝爾

8.1 概述

呼倫貝爾地處我國最北部,北、西與俄羅斯、蒙古國毗鄰,東南與黑龍江和內蒙古興安盟接壤。總面積25.3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70餘萬。有漢、蒙古、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10餘個民族,充滿了豐富的民族文化特質。

8.2 氣候濕潤

呼倫貝爾跨越中溫和寒溫帶,年平均氣溫-5℃-2℃,年降雨量250-500毫米,無霜期42-121天。

呼倫貝爾是北半球三大植被區的交會處:歐洲-西伯利亞針葉林區的南伸,歐亞草原的東部,東亞闊葉林區邊緣區西部。眾所周知,歐亞草原的東西兩端是最濕潤的,所以位於東部的呼倫貝爾可謂世界上保持最好的天然草原,草原上眾多河流、湖泊縱橫交錯,還有呼倫湖和貝爾湖這兩顆草原上的明珠。

大面積的天然濕地是呼倫貝爾的另一資源優勢,特別是以鑽天柳、粉枝柳、香楊等喬木和多種灌木組成的木本濕地,更顯得壯觀和原始。呼倫貝爾濕地不僅分布著大面積的天然樟子松林、楊樺林,還有沙地、草原、草甸和湖泊、濕地,是牧民、牲畜、野生動物的美好家園。呼倫貝爾有熊、梅花鹿、馴鹿、雪兔、白尾海雕、松雞、花尾榛雞等珍稀動物,另外還有豐富的礦藏,尤其是黃金。

大興安嶺

金色草原 金色草原

呼倫貝爾腹地的大興安嶺,應該是呼倫貝爾草原最值得書寫的地方,因為它不僅是我國兩塊泰加林中最大最完整的一塊,還是我國主要的木材基地。大興安嶺被視為呼倫貝爾的母親山,整個內蒙古80%的地面水都來自大興安嶺,她哺育了大半個內蒙古的土地。大興安嶺是多種生物傳播的通道和基因庫,它的南面陽坡同樣分布著草甸、湖泊和濕地,而內部也同樣有豐富的草原,它們跟外圍的草原緊密相連,可以屬於呼倫貝爾大草原區域。

呼倫貝爾在三萬年前就生活著披毛犀、猛獁象,一萬年前就有古人類的活動。東胡、鮮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多個民族都在這裡上演過不朽的歷史劇,有人把呼倫貝爾比作中國民族歷史的後院,是內蒙古的縮影。除了沒有荒漠,草原、森林、濕地和沙地都是呼倫貝爾最精華的所在。呼倫貝爾應該是人們心目中的人間天堂。

蘇北平原

9.1 概述

蘇北平原位居江蘇省長江以北,包括揚州市、泰州市、南通市、鹽城市、淮安市、宿遷市以及徐州市東南部與連雲港灌雲縣、灌南縣,總面積約58443平方公里,總人口約4000萬,每平方公里為600-700人,人均GDP為41800元(2011年)。

9.2 蘇北平原

蘇北平原小麥 蘇北平原小麥

蘇北平原地處我國東部沿海的中央,秦嶺、大別山東端向東直抵黃海的山海之間。全區處在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濕潤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4.4℃,平均年降水量1000毫米,年日照時數2130-2430小時,水熱資源充沛,四季分明,特別宜人。

蘇北平原大地由江、河、湖、海交錯作用留下的泥沙物質所構成,其南側的揚州-泰州-南通部分為長江三角洲的北翼,屬於高亢的自然沙堤沙灘地,里下河窪的水源地;東台-鹽城-阜寧砂崗以西本為古瀉湖,後為淡化的湖盪窪地;里下河窪地西側,途經徐州、宿遷、淮安、揚州等地的大運河以西為漢代以來構築的人工湖帶,包括洪澤湖、高郵湖、邵伯湖等,往北還有黃河泥沙淤塞而成的駱馬湖;東台-鹽城-阜寧砂崗及宋代構建的范公堤以東,為近千年來不斷淤積形成的濱海平原;公元1128年到1855年間黃河南徙奪淮在江蘇中部直奔黃海,蘇北平原北部形成廣闊的泛濫平原與三角洲平原;板浦-贛榆砂堤以東及連雲港、雲台山四周為海成平原。

9.3 人文歷史

蘇北平原(江蘇揚州、南通、鹽城) 蘇北平原(江蘇揚州、南通、鹽城)

早在春秋戰國及秦漢時代,蘇北平原就是個經濟比較發達的地方,隋唐時代鑿通的大運河又帶動了蘇北平原的繁榮,蘇北平原東側沿海的鹽業,西側徐州-(古)泗州(或淮陰)-揚州的陸路與水路交通運輸業,中部宿遷(楚霸王項羽出生地)、淮陰、楚州(以前的淮安)、泰州的農牧業與楚漢文化,特別是還有揚州的商業等,都是赫赫有名的。

但是,黃河南徙奪淮橫貫江蘇入海期間,蘇北平原上竟然是連年洪澇、水系紊亂、經濟蕭條。新中國成立以來,在蘇北平原大興水利,謹防河湖泛濫與海潮侵襲,進行穩產高產農田建設,並發展了養殖業,還有大規模植樹造林、灘涂開發、丹頂鶴及麋鹿自然保護區建設,以及在黃河故道造果園等,使蘇北平原面貌大變,里下河窪地變成蘇南水鄉,蘇北平原變成江蘇乃至國家的糧倉和樂園,里下河流域是全國水稻、棉花、油菜基地,這裡有全國唯一的聯合國生態農業示範村。

寧夏平原

10.1 塞上江南

在《瞭望東方周刊》刊登的“中國城市幸福感調查”中,在“文明幸福感”和“城市發展幸福感”的榜單上,銀川均排名第二。就前者而言,銀川僅位列成都之後。銀川人的幸福感,應該與銀川所擁有的自然條件密切相關,那從天而來的黃河水,令這裡溝渠縱橫,灌溉農業發達,從而造就了銀川所在地寧夏平原的富庶,於是寧夏平原自古即享有“塞上江南”、“西北明珠”的美稱,而今依舊是中國西北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特色農業基地。

寧夏平原 寧夏平原

寧夏平原西南起自中衛市沙坡頭,北止於石嘴山,宛如一條玉帶,斜貫寧夏自治區北部。南北長約320公里,東西寬約10-50公里,總面積達1萬平方公里。它是由黃河衝擊而成的平原,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引水方便,利於自流灌溉。因此雖處於溫帶乾旱區,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但黃河年均過境水量達300餘億立方米,加上年3000小時的日照時數,光、熱、水、土等農業自然資源配合良好,為發展農林牧漁業提供了極其有利的條件。小麥、水稻高產穩產,枸杞、瓜果品質優良。銀川附近遍布的湖沼是寧夏的水產基地,而賀蘭山前廣袤的草場,則是寧夏灘羊的重要產區。

10.2 產量豐富

寧夏平原灌區農作物單產量不亞於長三角與珠三角,今天其富裕程度也堪與成都平原媲美。寧夏平原有人口300多萬,以銀川市為例,2006年的人均生產總值為29965元,農民人均收入為3799元,均高於全國平均數;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4.1%,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為102.2%,均低於全國平均數。寧夏平原的大氣質量優良,近年來,城市污水處理率已接近60%。但黃河來水的減少,可能對綠洲生態環境產生負面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